
奮斗者·正青春丨希望田野上的“鄉村追夢人”
央廣網上栗5月5日消息(記者王一凡)一年之計在于春,創業者的春天,離不開追逐夢想、苦干實干。近日,在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桐木鎮小埠村何家壩的早稻田邊,伴隨著“嗡嗡嗡”的轟鳴聲,植保無人機在張祖權的操作下騰空而起,向稻田飛去,在距離地面2米多高的上空均勻地噴灑滅螺藥。
個兒高、皮膚有點黑的張祖權,今年恰好不惑之年,不僅是這片350畝稻田農業社會化服務負責人,更因農業干得出色,成為遠近一帶的農業“名人”。
然而,他的創業之路卻是一波三折。
放棄高薪家鄉追夢路曲折
1982年出生的張祖權,是當地桐木鎮湖塘村人,17歲入伍參軍,憑著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軍人精神,服役一年后當上副班長、成為一名預備黨員。“在部隊鍛煉的兩年,讓我明白,只要不怕死、不服輸、有信心、敢拼搏,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談及參軍經歷,張祖權感悟道。
退伍后,張祖權在廣州的一所職業學校學習計算機應用維修專業,并順利進入了當地一家國營化工廠工作,月薪有六千多元。穩定的工作,讓他萌生了在廣州安家的想法。然而,2010年過年回家后,他徹底改變了想法。
“看到家鄉一些山地和農田都荒在那,沒人去種田,感到太可惜了。自己生在這,長在這,何不好好利用這些資源,干出一點名堂出來。”張祖權說。于是,他與家人商議,得到妻子支持后,憑著那股“認定了的事,就得去做”的倔勁,辭掉了廣州的工作。
創業干什么,是張祖權面對的第一個選擇。他考慮再三決定發展生態養殖,租用荒地建舍欄養殖土雞。買雞苗,喂雞食,遛雞玩……他每天忙碌而充實,2000羽雞也一天天健壯起來,上市在即。然而,隨著天氣轉冷,雞舍簡陋保溫差,雞群晚上就扎堆取暖。“起初,我也沒放在心上,不料遭遇低溫天氣,早上到雞舍一看,徹底傻眼了,地上壓死一片,足足有上百只。”張祖權說,接下來的幾天,天天這樣,人簡直快崩潰了。
因設施不好、經驗不足,當年張祖權養雞就虧了十余萬元,多年來的積蓄所剩無幾。“哪里跌倒就哪里爬起來”,2011年,張祖權選擇轉變創業方向,注冊成立西山家庭農場,流轉農田和復墾荒地60余畝,種植黑豆、黑米、黑芝麻等特色農產品,并通過微店、朋友圈、特產店等渠道銷售。雖產品優質和價格適中,有一定市場需求,但購買量少、物流成本高,也沒多大利潤,辛苦一年才賺個三四萬元。
突遇洪災直面挫折再起航
每一段奮斗的征程,都在為追夢蓄力。2013年,張祖權決定再次轉變創業方向,承包了120余畝田地,主栽水稻和水果玉米,并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營銷。“靠著新媒體的影響力,玉米成熟時一天能賣六千多斤,心里特高興,當年就賺了8萬元。”張祖權說。
嘗到了成功的甜頭,干起來就更上癮。2014年,張祖權額外從銀行貸款,將農場規模擴大至200畝,依然主栽水稻和玉米。可是天公不作美,當所有農作物長勢良好時,卻遭遇了數十年一遇的“5·25”洪災,農場經濟損失近20萬元。這次洪災再次給了他當頭一棒,讓當初躊躇滿志的他,甚至對自己的這個選擇有了懷疑,失去了原本的信心。
“困難再大,只要自己不氣餒、不懈拼搏,終究能扛過去的。”張祖權堅定地說。洪水退卻后不久,他重拾信心,再次起航,重新翻耕田地,重新種植水稻和玉米。在資金極度緊張的情況下,不論刮風下雨還是炎炎酷暑,他只好帶著家人一起在田間地頭勞作與堅守,爭取水稻和玉米豐產豐收,盡快“回血”。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季作物足足賺了十余萬元。
如何讓流轉的農田盡可能多創收,是張祖權一直思考的問題。當年水稻秋收后,張祖權便進行水稻茬后種植油菜,從此開啟了“稻油”輪種模式。“那時,整個桐木都還沒有大面積種植油菜,大部分成為‘冬閑田’,但有時種油菜每畝能賺個三五百元,比種田還劃得來。來年,種油菜的人就多了起來。”張祖權說。
舍得投入做優做強創品牌
隨著栽種規模越來越大,雖然之前買了微耕機、拖拉機等農機具,但已跟不上發展的步伐,尤其是稻谷晾曬這個大難題。“每到稻谷收割后,我就把稻谷曬滿了附近的馬路、村部廣場、學校操場、鄰居余坪等地。一遇下雨,家人、鄰居、村干部都幫著搶收稻谷,但遇大雨或接連雨水天氣時,仍有部分稻谷被水沖走或者發芽。”談起曬谷,張祖權對親朋鄰居的幫助表示十分感激。2020年,張祖權硬著頭皮投入近100萬元,和戰友征地建廠安裝了4套稻谷烘干機和1套油菜籽烘干機,確保顆粒歸倉人心安。
除了晾曬問題,作物病蟲害防治是否到位,關乎著作物豐產豐收。上千畝作物,人工作業不僅費工費時費力,不安全,更重要的是可能錯過防治的最佳時機。“植保無人機效率高,對作物穿透吸附性強,防治效果好,一天能打幾百畝,既節省人工和用藥成本,還安全環保。”張祖權說,自2016年在南昌培訓考取植保無人機駕駛合格證后,現在家里買了3臺植保無人機,其中有臺起飛重量超100斤,1小時能打50至60畝。
“餐餐開田米,健康好身體。”為賦予初級農產品新的價值,2020年11月,張祖權與戰友合伙成立上栗縣桐木開田大米加工廠,創建大米品牌,走農產品自產自銷發展之路。“根據市場需求,我們會把一部分稻谷賣給糧站,一部分自己加工生產。每年可加工500噸大米,比賣稻谷增加了15%的利潤。”張祖權介紹。
除了創建大米品牌,2017年5月,張祖權還創辦了農業開發公司,既從事糧食作物和蔬菜種植、加工與銷售,又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解決部分農戶“不想種田、不愿種田、不會種田、不談種田”的問題。“農戶可選擇‘半托管’服務,‘全托管’服務。”張祖權說,“今年公司流轉了2600余畝農田,并承接全縣多個鄉鎮早稻集中育秧任務,農忙時雇了四十多位村民做事,其中長期做事的就有十多名。”
“張老板,為人誠實守信,待人周到細致,每次請我們干活,都是包接包送包吃,自己帶頭干,難得有這么吃得苦的年輕人。”雞冠山鄉村民柳煥澧說道。
“能有今天的成績,一方面得感謝家人朋友的支持和付出,尤其是妻子一如既往地支持,不管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另一方面要感謝我們的好時代和國家的好政策,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為年輕人扎根農村與投身農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大力的支持。”張祖權表示,今后他將繼續在農業機械化和產業化上下功夫,做體面的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產業振興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