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奮斗者·正青春丨“不認命,認命就輸了”
——記第25屆江西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劉鑫
本報記者楊 靜
從一出生就被確診為腦癱,到擁有8項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南昌航空大學學生劉鑫用了24年。
由于腦癱,劉鑫沒有正常人的生活——說話含混不清,雙腿不能直立,雙手不自主地顫抖;寫字、畫線也極為困難。但劉鑫并未因此認命:為了提升書寫速度,他沒日沒夜地練習,手指關節處因經常磨破出血結了一層厚厚的老繭;為減輕身體的顫抖,他堅持力量訓練,每天做200個俯臥撐和30個引體向上,他學會了騎自行車,學會了游泳。
“在這個世界,要么被困難打敗,要么就站起來打敗它。我不認命,認命就輸了。”劉鑫說到做到,帶領團隊拿下了14項國家級學科競賽獎勵,并收獲全國“第16屆大學生年度人物”“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第25屆江西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劉鑫自幼熱愛發明創造,在上大學前,他已有1個實用型專利。進入大學后,發明的熱情徹底釋放,他的腦袋里總是裝滿了奇思妙想,從水中電動車、3D打印機,到可伸縮式前起落架、離心式沖水機。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高位截癱的學長被四五個人抬著上下樓,萌生了做智能輪椅的想法:“國內自主研制的爬樓輪椅依然需要他人協助,而國外進口的智能爬樓輪椅價格昂貴,我想做一輛送給他。”
確立目標后,劉鑫立即著手組建團隊,開啟自動爬樓輪椅的研究。從圖紙設計、零件制作、設備組裝,他都計劃詳盡。
但是,困難很多。由于雙手顫抖,每個零件圖紙他需要畫四五個小時,400余個零件的圖紙耗費了大量時間;零件的制作需要使用切割機、電鉆等危險儀器,他顫抖的雙手經常被弄傷。履帶上樓打滑、輪椅結構強度不過關、帶動推桿突然斷裂……類似這樣的問題,總是忽然跳出來,擋在前進的路上。
項目一度停滯,20人的團隊在短短兩個月內只剩下5個人。“我一直不相信‘我盡力了’這個說法,只有不斷挑戰極限,才會進步。”回憶當時的情形,劉鑫很平靜。
在最困難的時候,學校從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給予支持,把項目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最終,項目在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一舉奪得一等獎,并獲國家發明專利。
現在的劉鑫,以專業第一的成績保研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他依然每天泡在工作室。劉鑫告訴記者:“輪椅還有很多不足,我要繼續改造升級,造一款輕便、高性能且價格低廉的自動爬樓輪椅,幫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