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學生: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本報全媒體記者李 芳
又是一年求職季,高校學生在對未來充滿期許的同時,內心也多了幾分糾結。是繼續求學深造還是找份工作?是報考公務員還是自主創業?處在人生的轉折時期,他們該如何抉擇,又是怎么思考的?近日,記者采訪了三名青年學生,聽聽他們怎么說。
做好自我心理調節
“高考分數與理想大學分數線有差距,所以進入現在就讀的大學后,我就決定考研。”盡管距離考研還有一年時間,東華理工大學本科三年級學生侯星如早就開始了考研準備。在數百萬的考研大軍中,像侯星如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據教育部數據統計,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全國報考人數為474萬,較2022年增長了17萬,而到了侯星如參加考試的時候,這一數據或許會再創新高。
隨著考研人數的增加,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這讓侯星如不免有些焦慮和浮躁。“外部環境對我備考心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目前備考階段,我主要的問題是心態。”侯星如說。除此之外,其他的不穩定因素也在困擾著侯星如。比如,之前因為疫情,她的備考計劃被打亂;身邊約好考研的同學陸續放棄,也讓她產生動搖甚至自我否定。她的故事并非個例,在侯星如看來,考研學生最大的共性問題便是心態問題。
幸運的是,東華理工大學非常關注學生考研的情緒波動。“外力的干預和調節,確實對情緒有緩釋作用。比如學校舉辦的考研心理講座、學長交流會等。我自己也會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不斷調整心態。”在外部調節與自我疏導的聯合作用下,如今的侯星如不再像先前那樣浮躁和焦慮,信心更足了。
適應有壓力的環境
相比準備考研的侯星如,華東交通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三年級學生石玉潔也有自己的困擾。回顧研究生階段的生活,石玉潔最大的感受便是學習方式的巨大差異。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學習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套體系。本科生階段,我們更多的是‘被安排’;但到了研究生階段,我們則需要自主學習。”在入學之初,石玉潔努力適應著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身份轉變。習慣了被老師催著學習的她,并不適應這一全新的學習方式。看似自由的學習背后,是更嚴格的要求、更大的任務量和被拉得更長的戰線。
不光是學習上的壓力,就業上的困難也帶給石玉潔不少煩惱。石玉潔所在的音樂表演專業大多圍繞音樂教學、舞臺表演來授課,專業度高、實踐性強,如果不多積累實踐經驗,將來很難在工作崗位上得心應手。對此,石玉潔無奈地說:“因為疫情影響,很多崗位我都無法實地前往,這讓我錯過了不少實踐機會。”面對這樣的情況,石玉潔也想過走先深造、后就業的道路,但迫于經濟壓力,她決定先就業。“希望能從事教師這份職業。工作后,我還是希望以不脫崗的形式再提高自己。”石玉潔說。
精準找到自己的定位
和研究生、本科生一樣,職業學校的學生畢業時也面臨著專升本和就業的選擇。就讀于九江職業技術學院的陳左睿說:“自己身邊有一些同學,在就業與專升本之間飄忽不定,浪費了許多時間,也錯過了不少企業招聘。”
在“二選一”過后,職校畢業生的“選擇困難”并沒有因此結束。陳左睿說道:“校園招聘會上的企業種類繁多,如何找到自己理想的,也是一個問題。”作為應屆畢業生,面對眾多企業拋來的“橄欖枝”,要作出最佳選擇,需要對自己有清晰定位。
“學校開設了就業相關的課程以及講座,也有相關的就業指導老師耐心地為同學們解答,通過咨詢,同學們對就業形勢也越來越清晰,對自己個人的定位也越來越精準,對自身的優勢也越來越了解。”在職業實訓、就業講座、老師答疑等多方努力下,陳左睿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在咨詢老師并結合自身優勢進行研判過后,他選擇了一家專業對口、發展前景良好的企業,準備扎根建筑行業。
●答疑解惑
各位學生朋友,面對現實因素帶來的多方面影響,你們感到焦慮、存在壓力,的確可以理解。從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千方百計地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作為你們的朋友,在這里提出幾點建議和希望。一是希望你們選準人生的方向。這是非常重要的。做什么工作都不會影響你成為一個崇高的人。道理很簡單,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不是由職業決定的,而是由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決定的。二是建議你們作好自我調整,尋找資源。積極面對不抱怨,樹立信心;接納情緒和壓力,變壓力為動力,并整合自身優勢,合理規劃,提升求職競爭力。三是希望你們建立正確的心理認知,主動抓住機遇,避免被動等待,以理性平和的心態看待畢業和就業大事。下一步,無論是繼續讀研讀博,還是走上工作崗位,甚至于連工作也暫時沒有落實,都要實事求是制定自己的近期目標和長期奮斗目標。只有如此,才能一步一步實現目標,才能有成就感、幸福感,才能有效地克服焦慮情緒。實實在在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比什么都重要。
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最后,祝各位學生朋友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一切順利,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取得令人尊敬的成績。你們要加油啊!
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就業專干吳小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