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中國行丨中國山水畫“癡纏”廬山千年

廬山以其秀美的山川孕育和催生了燦爛的廬山文化,而廬山文化又反哺和豐滿了廬山的自然形象。在廬山文化中,山水畫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傳統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在眾多山水畫家心目中,廬山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有研究指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千里江山圖》的主要取景地是廬山和鄱陽湖。

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座山能像廬山一樣,對中國畫壇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廬山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底蘊自古就吸引著眾多畫家,這里因為“誕生”了中國第一幅山水畫而成為山水畫的策源地之一,最初的山水畫理論也在此形成。千百年來,廬山對于中國繪畫史的影響久盛不衰,也“見證”了眾多中國山水畫的歷史性時刻。
緣起
廬山是中國繪畫領域分水嶺

山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以描繪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題。對于研習山水畫的畫家們來說,廬山是他們一生中不可不去的地方。不僅僅因為廬山有著迤邐的山水、撲朔迷離的云霧,更因為它獨有的中國山水畫底蘊。
據了解,早在先秦兩漢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造詣較高的繪畫藝術。但那時,人物畫居于主流地位,山水畫處于陪襯的位置。中國山水畫真正獨立出來,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并且它的獨立與廬山有著莫大的關聯。可以說,廬山是中國繪畫領域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和轉折點。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較為動蕩的一段時期,在那段時間,傳統禮教開始衰弱,士大夫屢遭迫害。許多人開始選擇歸隱山林,徜徉于山水之間。這時,山水便成為他們詩歌以及繪畫等領域的主題。山水畫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脫穎而出”的。
為何說廬山是山水畫的“起點”?這與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有著莫大的聯系。據了解,這幅《廬山圖》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第一幅山水畫。顧愷之出生于名門望族,無心官場的他對廬山的秀美情有獨鐘。他幾次游覽廬山,并將廬山的美繪成了《廬山圖》。此外,《雪霽望五老峰圖》也是顧愷之為廬山所作,畫中對于五老峰雪中的雄姿和意味描繪得非常生動傳神。
然而,這只是廬山與中國山水畫的“緣起”,而后的歷代山水畫大師將這份“緣”很好地承續了下去。記者了解到,除了顧愷之外,歷代名家如荊浩、沈周、唐寅、張大千等,都以廬山為題材創作過不少經典之作。
孕育
形成最初的山水畫理論
山水畫從傳統中國畫中獨立出來之后,開始在廬山快速發展,從而促使山水畫理論的最初形成,使得山水畫在廬山架構起一個完善的發展體系。
據了解,在中國美術史上,最早獨立使用“山水”一詞的,是顧愷之所寫的《魏晉勝流畫贊》,這篇文章深受高僧慧遠的影響。中國山水畫理論的產生,與晉宋時期以高僧慧遠為代表的佛學思潮密不可分。慧遠在廬山的人文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在廬山生活了30多年。其間,他深研佛學,因為受到廬山自然山水影響而產生了“形盡神不滅”的哲學思想,這一思想為之后的中國山水畫奠定了理論基礎。
除了慧遠外,為中國山水畫理論的形成起到積極作用的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人,那就是宗炳。宗炳在其28歲時,不遠千里來到廬山,在廬山度過了數個春秋,他所撰寫的《畫山水序》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中國山水畫論。《畫山水序》中對自然山水進行了全新闡述,并確立了自然山水作為獨立審美對象的地位。可以說,《畫山水序》把自然山水與山水畫在審美上聯系在了一起,對于中國山水畫思想理論的形成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中國山水畫的開創離不開顧愷之、慧遠、宗炳等人,但同時它也是與廬山緊密相連的;山水畫理論也正是在這些人的不斷完善下基本形成的。
變革
繪畫技巧上的第一次“改變”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獨立的中國山水畫,經歷了許多發展契機。第一次產生大的變革是在五代時期,從繪畫技巧上把中國山水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而這次大變革的領袖,正是有著“唐末之冠”譽稱的荊浩,他也是一位有著很深廬山情結的畫家,他所創作的《匡廬圖》成為其繪畫風格和成就的最高點,同時也是五代時期山水畫的巔峰之作。

荊浩的《匡廬圖》創造了水暈墨章的表現技法,開創出以描寫大山大水為特點的山水畫派,氣勢雄偉,風格峻拔。他通過山水畫中的基本元素表現出“景與真”的統一,“大山大水,氣勢磅礴”既是這部作品的整體特點,同時也是這部作品“真”的體現。
開創
山水象征人品表現手法
在歷代以廬山為題材的山水畫家中,沈周是舉足輕重的一位。沈周出身富裕的書香繪畫世家,一生家居讀書,吟詩作畫,優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從未應科舉征聘,始終過著田園隱居生活。沈周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是吳門畫派的創始人。他師法“元四家”,并上溯董源、巨然,同時旁涉南宋院體畫和浙派等,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沈周最有名的作品名為《廬山高圖》,那是他41歲那年為祝賀老師陳寬70歲壽辰而精心創作的。國內不少學者認為,《廬山高圖》開創了以山水畫象征人品的表現手法。
作品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宏。在畫面右下角的山坡上,兩棵勁松虬曲盤纏,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云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畫面上部沈周自題“廬山高”(篆文)三字,他的老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以廬山之“高”象征陳寬的人品。
轉型
從“虛”到“實”的轉變
古代藝術家在寄情廬山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轉型,或者說藝術提升。這種轉型經常通過他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或擅長的藝術風格作為載體。在描繪廬山的情境方面,有不少作品體現了這一特點。據夏梅生介紹,由“虛”到“實”就是這些轉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舊時,許多著名畫家并沒有去過廬山,卻畫出了很多著名的以廬山為題材的作品。他們根據詩詞描繪的廬山情形創作作品,也有根據自己的想象創作的,這些都是“虛”的創作。從元代開始,畫家們都開始實地寫生,更加形象和生動地描繪出廬山之美。

除此之外,在沒有進行“虛”“實”轉變之前的山水畫,大多數以山水為背景,主要以表現人物為主體,山水只作為人物的襯托,或是與詩歌緊密聯系在一起。從明代開始,山水畫由“虛”到“實”,明代唐寅的《廬山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廬山圖》為全景山水,表現的是廬山三峽橋(又稱觀音橋)一帶的景觀,畫面峰巖嵯峨、古木慘淡、瀑泉湍瀉,畫風清新俊逸,意境卻蕭索蒼冷。整幅圖分為三個層次,每個層次的細膩描寫都將廬山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廬山與中國山水畫“癡纏”了千年,“見證”了中國山水畫的許多“第一次”,甚至催生了廬山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