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中國行 | 婺源三雕傳新韻
江西新聞客戶端訊(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陳米歐曾悅之)金秋,又逢婺源最美“曬秋”季。
在婺源江灣、秋口等地,游客們打卡“曬秋”同時,也頻頻在古街古巷間留影,為古建筑的精美而陶醉。婺源擁有豐富的傳統村落,在這些傳統村落的一座座古建筑里,那精雕的門臉,細鏤的窗欞,滿工的大梁……每每令游客驚艷。而大多數游客不知道的是,這修舊如舊的古建筑里,多半就有國家級非遺婺源三雕技藝的功勞。

▲國家級非遺婺源三雕代表性傳承人俞有桂(右)在傳藝。攝影|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陳米歐
“鐺!鐺!鐺!”一串清脆的敲擊聲,從一座古色古香的民居中傳來。這座民居的主人是國家非遺婺源三雕代表性傳承人俞有桂。在該民居的中庭橫梁上有一副木雕作品因年代久遠有破損,但依然能分辨上面雕刻有“三英戰呂布”的畫面。雕刻師傅圍著一塊木料邊做工邊交流,他們的任務是要按照原貌將其修復好。“人物表情看上去木訥了點,要重做;這里運刀還要細膩些……”俞有桂邊觀察邊提出修改要求,每一處細節都要到位,不能馬虎。
作為與當地古建筑密不可分的婺源三雕,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它集磚雕、石雕和木雕于一體,多見于民居、官宅、宗祠、廟宇、廊橋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裝飾部件,包含圓雕、浮雕、淺雕、深雕和透雕等多種技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俞有桂是該技藝第一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我從小生活在婺源汪口鎮,對宗祠、大夫第等古建筑有深厚感情,對我后來與雕刻打交道產生很深的影響。”俞有桂14歲入行,蕭江大宗祠、大夫第等諸多婺源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重修重建,他均是主要參與者。如今,這些精美古建所在之處已成為游客喜愛的打卡點。

▲古建筑上的“戶鏡”。攝影|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曾悅之
全身心投入婺源三雕技藝傳承幾十年,俞有桂對非遺傳承有自己的一些見解。
在現實中,非遺能廣泛融入生活場景的個案,其實并不常見。而從傳統走入現代的非遺,勢必面臨新的生存和發展要求,這該如何應對?
“首先就是要出精品,這最能打動人。”俞有桂認為,引人嘆服,便會吸引更多的欣賞者。在俞有桂工作室內的藝術館,一件巨型木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這原是一塊從河里打撈上來的金絲楠木料,深褐色的木紋特別精美,我根據其造型雕刻出這件‘竹林七賢’作品。”該作品所雕木葉微薄處僅一毫米,展現出了高超的雕刻技藝。曾有人想出高價收藏,但俞有桂舍不得。至今,這件5米高的精品力作,還陳列在藝術館正中位置。
其次,是要與時代審美相結合,在傳播、應用中更好宣傳非遺的內涵。“和合生徽”是該展館中一件新“文創”,是典型的三雕作品。它以硯石為底座、樟木為框、青磚材質,雕繪了一家人日常生活場景。作品中螭龍、鰲魚元素是徽派建筑中常用祥瑞之物,它將磚雕、木雕、石雕巧妙融為一體,形似徽派建筑中的門當,令人耳目一新。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硯石材料,它是俞有桂從外省精心選購而來。該硯石色彩沉穩、肌理細致,與其他雕刻部分組合起來,色調和諧統一,很好地烘托了三雕的主題。這對俞有桂來說,打破了以往僅在本地選擇石材的慣例。這一類文創作品不僅受到當地人的喜愛,還受到山東等多地朋友的賞識。
“當然,非遺最重要的,還是要傳承。”俞有桂說。他通過“手把手”授徒、項目帶徒等方式,先后培養了200多名三雕匠人,目前,在婺源從事三雕行業的匠人已有數千人。他說,如今行走在婺源古街古巷,隨隨便便就能看到婺源三雕的作品——牌坊上精巧的檐角,古廊橋間若隱若現的秀美雕花,正在將白墻黛瓦的婺源裝扮得更有韻味、更有看點。“如今,傳藝40余年最大的感悟就是這門手藝越來越‘香’了,這讓我非常欣慰!”俞有桂說。

▲俞有桂制作的婺源三雕作品。攝影|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曾悅之
技傳千年,古韻新生。隨著文旅融合的步伐不斷邁進,婺源三雕這一國家級非遺正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傳承古建筑文化、煥發時代光彩。臨走的一刻,記者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又發現了一個名為“曬秋”三雕作品,這明顯出自年輕匠人之手,它將現代生活中常見的符號融入創作,不禁讓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