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場“代表通道”開啟 四位省人大代表傳遞基層好聲音
1月17日上午,江西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開啟。四位來自省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代表走上通道,與媒體“面對面”,講述自己的履職故事。
羅海龍:“讓世界有家的地方就有南康家具”正成為現實

現代家具產業是江西省12條制造業重點產業鏈之一,作為南康家具協會會長的省人大代表羅海龍,在談及南康家具產業的發展時表示,南康無林木資源、無市場環境、無交通優勢,但是,近年來發展成為有1萬多家生產和配套企業、50萬從業人員的國內最大實木家具制造基地,產值突破3000億元,“讓世界有家的地方就有南康家具”正在成為現實。
羅海龍告訴記者,近年來,家居行業整體面臨很大壓力,不少家具企業在壓力中負重前行。去年省人代會,其提出了關于推進家具企業外出參展的建議,得到了江西省政府高度重視,省商務廳很快出臺了支持政策。“我們先后組團參加意大利、韓國、日本等國際展會,又首次進入中亞和中東市場,累計簽約海外訂單超過50億元,南康家具‘揚帆出海’。”
今年,羅海龍又帶來了“家具產業綠色化、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意見建議,希望通過數字化改造、設備更新和技術創新推動企業降本增效,大力推廣健康環保的水性漆家具,擦亮南康家具環保招牌,持續放大“美好生活有南康家具”的品牌效應,讓“高品質、高顏值、高性價比”和“多材質、多品類、多元化”的“三高三多”的南康家具成為更多家庭的選擇。
曹秋玲:聚焦家門口就業推動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省人大代表曹秋玲是來自九江市修水縣全豐村的一名普通農村婦女,在“代表通道”上,親眼見證鄉村蝶變的她結合自身經歷說起了體會。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修水縣全豐鎮四面環山,中間平坦,是一個封閉的盆形區域。2023年3月開始,鎮里開始建設竹蓀種植基地,實行收益分配與脫貧戶掛鉤,勞務用工也向脫貧戶傾斜,30多戶脫貧勞動力參與竹蓀培育、采摘和加工,平均每戶年收入達5萬余元。此外,竹蓀干貨還吸引了大量福建客商前來采購,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讓他們實實在在地共享了竹蓀產業發展的成果。
除了經濟上的變化,文化方面不能落下。曹秋玲注意到,每到年底,返鄉過年的務工人員常常抱怨逢年過節缺少娛樂活動。通過召開“板凳會”與村民商討,曹秋玲在人代會上提出了復興全豐花燈戲的建議,并很快得到了省、市、縣、鄉四級政府的重視和推進。
如今,當地多個村已建設花燈戲舞臺,節日期間,各路燈隊走家串戶,鑼鼓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同時,全豐鎮還建成了占地面積500多平方米的花燈戲“非遺”展覽館,收集相關物件300多件,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節日生活,還提升了村里的環境。
作為農民代表,曹秋玲還帶來了《關于加大對農村養殖業扶持力度的建議》,希望能夠幫助農民解決養殖技術、風險預防等難題,“村民們不用都去外地務工,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共享國家鄉村振興的好福利。”曹秋玲憧憬道。
呂傳玉:數智賦能助推江西電力逐“綠”而行

省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其中提到,要深入實施節能降碳十大行動。
電力行業是節能降碳主戰場。作為國網吉安供電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的技術人員,省人大代表呂傳玉親身經歷了電網借數智化東風、加速綠色低碳轉型的過程。
在呂傳玉看來,針對新型電力系統波動性、隨機性、間隙性等特征,兼顧新能源全量消納和保證用戶供電可靠性成了重中之重。鑒于此,“我們通過對調度系統‘可觀、可測、可控、可調’升級改造,實現分布式光伏看得到、控得住。”
據介紹,近年來隨著電網數智化轉型步伐加快,變電站設備已實現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的技術換代更新。“我剛參加工作時,恰好趕上常規變電站向智能變電站的技術過渡,我抓住了安福縣瓜畬變電站驗收的機會,掌握了智能化變電站相關技術。”也正是憑借對數智化手段的積極探索,呂傳玉帶領的團隊率先解決了電鐵等重要用戶線路接帶負荷試驗難題,助力用戶供電可靠性提升至99.9%以上。
設備并網安全提升的同時,是電力的綠色低碳轉型。采訪中,呂傳玉向記者分享了一個好消息:“2024年,我們新建了一座500KV泰和變電站,提前為吉安第一座抽水蓄能項目——1200MW遂川電站做好接入準備”。這一項目的順利落地,在優化區域能源結構、增強電網安全性的同時,解決了遂川縣清潔能源外送“卡脖子”問題,提升了新能源消納水平,助力了縣域經濟發展。
從人工操作到一鍵順控、從徒步翻山越嶺到無人機自動巡線,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正在贛鄱大地上加速建設。一項數據顯示,全省新能源裝機占比已達到46.4%,超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左右,在華中電網區域位列第二,綠色已成為江西省電力裝機增長的“主色調”。
周妮:用不變的初心點亮基層治理萬家燈火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如何激活基層治理“大能量”,巧解基層治理“必答題”?省人大代表,上饒市信州區西市街道萬達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周妮用17年基層社區工作給出了答案。
2009年,周妮初到社區,對基層工作很陌生。當時的社區書記告訴她:“社區就是盡全力為老百姓辦事的地方,要干好社區工作就是要和群眾面對面、心貼心,當好群眾的服務員。”這句樸實的話她一直銘記于心,并從此立志扎根基層。
17年來,她也從一名青春懵懂的“基層新兵”,鍛煉成長為處理社區各項事務的“熟練能手”。這些年,她深刻感受到在國家繁榮發展和時代巨變的同時,基層社會治理也面臨著諸多新挑戰新變化,但始終不變的是“為民辦實事”的初心。
“我所在的萬達社區業態眾多、人員密集,上饒市中心城區最大的商貿綜合體萬達廣場就坐落于此,基層治理難度較大。我們依托‘網格化管理’做深做實為民服務,持續推進基層治理精細化水平。”每天,周妮和同事們“穿梭”在網格中,宣傳國家政策、摸排化解糾紛、排查安全隱患督促整改、走訪孤寡獨居老人等群體、舉辦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等。
2024年,上饒市積極貫徹落實省委“治理強基”戰略,推行民生服務改革措施“E呼即辦”,整合12345政務服務熱線和110求助熱線,做到“一呼即應、一應即辦、一辦到底”。實行一年來,社區處理群眾訴求75件,訴求解決提速提效,群眾滿意度也更高了,社區干群氛圍越來越融洽。
此次大會,她帶來的建議是“明晰街道社區消防安全監管責任,進一步加強消防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聯防聯控”,建議通過明確各部門監管職責、專業人員下沉基層、加強聯防聯控,把各行各業、各處各地的隱患都排查出來、整治好,最大限度地減少消防安全事故的發生,讓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劉文琴、信息日報全媒體記者謝夢麗、沈冠楠、中國江西新聞網全媒體記者楊文超/文、信息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