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小炒自有風味成天地
2月19日,浙江省溫州甌海區前岸路慈溪湖農貿市場右側100米處,三家江西小炒店鋪呈三角形分布。中午11:30左右,記者逐一探訪,發現每家店內均座無虛席。記者一行三人進入其中一家,店內燈光明亮、環境整潔,一改以往“老破舊”的景象。


店內設有六張餐桌,老板掌勺,老板娘負責切配和傳菜,忙碌不停。老板娘熱情地招呼客人:“自己寫菜單,幫我拿到后廚。”這種親切的服務讓從南昌趕到溫州的一行人,竟然有種回家的感覺。“菜都是新鮮的,墻上有菜單。”老板娘匆匆進入后廚前還不忘提醒:“碗筷在消毒柜,記得關門。”

江西技法遇上溫州食材碰 撞出新風味
一行三人點了四菜一湯——小炒牛肉、紅燒黃丫頭、清炒菜頭、青椒炒雞蛋和香菇肉片湯,三人吃了5碗米飯。

在與老板娘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老板姓黃,來自撫州市資溪縣,之前是在溫州慈溪湖農貿市場做小買賣。后面有老鄉說江西小炒火了,自覺在這一塊很有天賦的黃勇在2023年放棄了小生意,毅然決然回鄉學習廚藝,再度返回溫州開了這家江西小炒店。每月房租4000多,算上成本,每個月固定支出成本支出6000元至7000元。黃勇說,小店日營業額在2000元至3000元之間,比外出打工強。黃勇認為,自己做的這些都是掙的辛苦錢,這兩年江西小炒生意的火爆,給他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溫州市臨海靠山,有許多江西沒有的食材,比如黃骨魚(黃丫頭),以前溫州人很少食用。經過江西特色的梅干菜和辣椒炒制后,每天準備的40條黃骨魚,中午就會售罄。
隨行的溫州本地人王先生說:“溫州人習慣海魚的腥味,無論是生腌還是清蒸都能接受,但就是不習慣淡水魚的腥味。可現在有了江西小炒以后,以往不被溫州人待見的食材如今竟又成了搶手貨,這樣紅燒黃丫頭鮮甜不腥、微辣入味,很是過勁,很是過癮!”連平時不太吃辣的王先生也忍不住多吃了一碗的米飯,尤其是紅燒黃丫頭的湯汁拌飯,味道極佳。
此外,溫州的小龍魚以往僅用于油炸,但現在用新鮮青椒爆炒,每天堂食加上外賣能賣出60份左右。
黃勇用獨特的江西小炒技法,輔以江西特色食材,如梅干菜、辣椒等,采用溫州本地食材,創造出獨特的風味,讓每道菜都在滿滿的鍋氣中涅槃重生。

生意火爆 帶動產業鏈發展
而讓黃勇更驚喜的是,隨著生意的爆火,飲料、酒水供應商主動找上門來,幫他重新設計制作菜單、優化了店面布局,也有商家提供了冷柜等設備。這一系列的操作不僅沒有額外花錢,還豐富了店里的產品種類,提升了利潤空間。黃勇表示,江西小炒的產業生態圈逐步在擴大,前景越來越好。
確實,這些突破地域局限的嘗試,正通過江西小炒的模式,把江西特有的飲食文化轉化為味覺符號,在全國各地樹立起了鮮紅的味覺旗幟。在許多人看來,從贛江到甌江,江西小炒所帶來的這場“味覺革命”,在不知不覺間早已超越了地域的局限,成為中國美食活性基因。
每天中午和傍晚,溫州700家江西小炒店(數據由受訪者提供,非官方統計)飄出的一溜溜香氣,融合了贛鄱大地的晨曦與溫州甌江的潮涌,引領著中國餐飲文化在守正創新中走向新紀元的無限可能。(吳新靈、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