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匠人守秤心半個世紀的刻度人生
2025年4月26日,在江西遂川木匠街,77歲的甘柳根守著一家秤桿店,從15歲學藝至今,他用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雕琢出十里八鄉聞名的“良心秤”。
小店隱于鬧市,屋內昏黃的燈光下,老式工具錯落有致。甘柳根布滿老繭的手雖因歲月微微顫抖,握起刻刀卻穩如磐石。佝僂的脊背在工作臺前挺直,他專注地在秤桿上雕琢刻度,仿佛周遭喧囂都與己無關。
桿秤制作工序繁雜,從選料粗刨、細磨,到打磨配件、校準定盤,十余道工序他皆爛熟于心。最關鍵的刻度制作,需將鋁絲或銅絲精準釘入,稍有偏差秤便失準。最后砂紙打磨、上色打蠟,每一步都遵循祖輩工藝。“做秤如做人,靠的是誠信!备柿傔@樣說。
上世紀80年代末,電子秤興起,手工制秤日漸式微。同行、徒弟紛紛轉行,他卻堅守至今。曾經能養活一家六口的手藝,如今僅夠維持他一人生活。顧客多是挑菜擺攤的農戶,一把手工秤能用二三十年,回頭客寥寥。
如今,老人一天最多做3把秤。遷至偏僻的木匠街后,生意愈發冷清,即便孩子們因他高血壓多次勸阻,他仍不愿放下這份堅守。古稀之年的甘柳根,守護的不僅是即將失傳的手藝,更是對傳統技藝的赤誠之心。
視覺江西李建平攝
2025年4月26日,在江西遂川木匠街77歲的匠人甘柳根經營自己制作傳統老工藝“公平秤” 。
2025年4月26日,在江西遂川木匠街77歲的匠人甘柳根經營自己制作傳統老工藝“公平秤” 。
2025年4月26日,在江西遂川木匠街77歲的匠人甘柳根經營自己制作傳統老工藝“公平秤” 。
2025年4月26日,在江西遂川木匠街,77歲的甘柳根守著一家秤桿店,從15歲學藝至今,他用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雕琢出十里八鄉聞名的“良心秤”。
2025年4月26日,在江西遂川木匠街,77歲的甘柳根守著一家秤桿店,從15歲學藝至今,他用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雕琢出十里八鄉聞名的“良心秤”。
2025年4月26日,在江西遂川木匠街,77歲的甘柳根守著一家秤桿店,從15歲學藝至今,他用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雕琢出十里八鄉聞名的“良心秤”。
2025年4月26日,在江西遂川木匠街,77歲的甘柳根守著一家秤桿店,從15歲學藝至今,他用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雕琢出十里八鄉聞名的“良心秤”。
2025年4月26日,在江西遂川木匠街,77歲的甘柳根守著一家秤桿店,從15歲學藝至今,他用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雕琢出十里八鄉聞名的“良心秤”。
2025年4月26日,在江西遂川木匠街,77歲的甘柳根守著一家秤桿店,從15歲學藝至今,他用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雕琢出十里八鄉聞名的“良心秤”。
2025年4月26日,在江西遂川木匠街,77歲的甘柳根守著一家秤桿店,從15歲學藝至今,他用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雕琢出十里八鄉聞名的“良心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