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勞動光榮的時代強音

編者按
大街小巷的人間煙火、春日沃野的耕種勞作、火熱一線的忙碌身影……贛鄱大地上,來自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唱響一曲勞動光榮的奮進之歌。“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一份職業都很光榮。”“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本報聚焦我省獲表彰的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選取其中五位報道他們的先進事跡,以此向所有辛勤努力的勞動者致敬。

劉亮在貴溪冶煉廠硫酸車間檢查設備。采訪對象供圖
創新為帆破浪行
——記全國勞動模范劉亮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旻
谷雨過后,草木葳蕤。在江西銅業股份有限公司貴溪冶煉廠(以下簡稱貴溪冶煉廠)硫酸車間,看著車間內火熱的生產場景,劉亮不禁感慨道:“進廠二十載,從操作工、班組長、工段長到車間副主任,一步步走來,心有熱愛就能一路生花。”
2005年7月,劉亮大學畢業后入職貴溪冶煉廠。自走進硫酸車間第一天起,他就把“掌握銅冶煉工藝、提升銅酸系統水平”作為首要工作目標,每天在車間仔細觀察、用心記憶、系統思考,熟悉每一根管道、掌握每一個參數。2011年,在全國有色金屬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劉亮一舉奪魁,完成了從新手到能手的進階。
一家企業擁有獨創技術,才能掌握發展主動權。核心設備國產化、關鍵技術自主化,是擺在貴溪冶煉廠全體職工面前的課題。在硫酸車間,二氧化硫風機是從德國整套引進、功率超5000千瓦的超大型核心設備。投用之初,電能利用效率不高,2016年,劉亮提出技術改造,被廠方專家拒絕。面對廠家技術封鎖,劉亮帶領團隊展開試驗,但由于沒有考慮潤滑油的改造,最初效果并不好。創新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劉亮團隊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依靠扎實理論基礎和技術積累,成功對二氧化硫風機進行變頻改造,在保障系統穩定的同時,每年節電超2000萬千瓦時。
對傳統產業升級而言,擁抱數字技術就是擁抱未來。劉亮作為廠內技術專家,以“用未來思考今天”的思維,助力企業邁向數字化發展新階段。在協同創效方面,他帶領團隊以流程技術最優為前提、系統效益最大為目標,開展閃速爐、轉爐、制酸工序協同攻關,開發出“銅酸協同管控”自動化控制系統,將銅酸系統作業率提升至99.81%,每年創造經濟效益7000余萬元。在數智賦能方面,團隊研發全國首套大型汽車智能裝酸系統,開啟智慧裝酸新模式,這套系統于去年投入使用后,工廠汽車裝酸能力由每年30萬噸提升至100萬噸,每年新增利潤7500萬元。
扎根有色冶煉一線20年,從初出茅廬的操作工成長為行業技能專家,劉亮在一次次技術攻關、一場場創新實踐中,生動詮釋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如今,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的劉亮,正以自身經歷激勵更多青年職工投身技術創新,用勞動和智慧在有色冶煉領域書寫精彩人生。

黃貴平在實驗前仔細核對所有試劑信息。通訊員張珍攝
三十春秋鑄藥魂
——記全國勞動模范黃貴平
吳雅雯
1998年初春的一個夜晚,實驗室的燈光久久未熄,映照著黃貴平伏案查閱文獻的身影。桌上堆疊的200多份實驗記錄、千余份參考文獻,見證著雙橘顆粒研發的艱難起步。這名年輕的技術員不曾想到,9年后的盛夏,這個承載著團隊心血的婦科新藥將獲得國家重點新產品稱號,為子宮肌瘤患者點亮希望。
“雙橘顆粒是婦科新藥,無論是臨床試驗還是患者反饋都需要頻繁接觸女醫生和患者。當時我是20歲出頭的小伙子,靦腆青澀,交流時總覺得很局促。”黃貴平笑著回憶道,“后來不斷向專家請教,看到患者痊愈后的笑顏,才拋開雜念全心投入,連‘難為情’都顧不上了。”
自1995年進入江西南昌濟生制藥有限責任公司,黃貴平一干就是30年,從“技術小白”成長為質量技術總監。繼獲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之后,今年他又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他主持申報雙橘顆粒等10余項政府資助項目,累計獲批扶持資金超1000萬元;牽頭研發的12個新藥獲批上市,攻克多項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主導的“抗疫中成藥復方鮮竹瀝液制備技術產業化項目”獲批贛江新區重大成果轉化項目,復方鮮竹瀝液獲評江西名牌產品。
2019年發現主要藥材成分鑒別不明顯后,黃貴平帶領由70后資深骨干與90后新生力量組成的團隊,反復進行實驗驗證。團隊從小試摸索到中試驗證,最終在大樣生產中鎖定解決方案,成功破解技術難題,大大提升了產品質量控制水平。“質量是制藥人的底線,更是對患者的承諾。縱使困難重重,也要讓良藥惠及百姓。”黃貴平的話擲地有聲。
“把糖漿變成膠囊,更方便患者攜帶。”秉持這份初心,2008年黃貴平主導研發的川貝枇杷膠囊上市。此后多年間,團隊持續優化工藝,2022年獲得省級評價專家組鑒定評語:關鍵技術實現重要創新,總體技術水平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國內領先水平,顯著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黃貴平的守正創新遠不止于此:在青藏高原的皚皚雪線下,DNA條形碼鑒定技術守護著川貝母的道地性;智能化生產基地里,2024上海合作組織傳統醫學論壇的嘉賓對新廠區全流程數字化智能制造系統連連稱道。這些融合傳統智慧和現代科技的突破,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搭建起智能化、標準化橋梁。
在黃貴平辦公桌的玻璃板下,壓著他書寫的座右銘:“貝母苦寒甘,匠心鑄藥魂。”三十載春秋,他用堅守詮釋制藥匠心,以創新澆灌中醫藥之花。這,正是對勞模精神的鮮活注解。

贛南藝術創作研究所所長、一級演員楊俊。采訪對象供圖
戲脈薪傳映初心
——記全國先進工作者楊俊
付睿
楊俊1979年出生在瑞金市壬田鎮圳頭村。在他的記憶里,兒時的家鄉總帶著一份忙碌的欣喜。每逢節慶,載歌載舞的茶籃燈引得他和小伙伴跟了一程又一程,直到家里人找來仍不舍得離開。
“都說贛南人人會唱山歌,我奶奶就唱得極好。”那時,每當奶奶拿著蒲扇坐在竹椅上哼唱采茶調,他總會搬來小板凳,靜靜依偎在奶奶身旁,沉浸在悠揚的采茶調中。
有時,他和哥哥姐姐會趁著大人不注意,扯下家里的被單披在身上,把鍋碗瓢盆和奶奶的蒲扇當作道具,演起自己想象的“采茶戲”。就這樣,楊俊的心里萌生了一份“采茶情”。
1994年,經生源選拔,他考入贛南文藝學校采茶班。在學校,楊俊從手眼身法的戲曲身訓基礎練習學起,到“三絕”“三藝”的采茶戲基本功融會貫通。哪怕矮子步練得雙腿疼痛,單水袖練得手臂發麻,扇子花練得手掌顫抖,毯子功練得一身疲憊,他也未曾放棄。1998年,楊俊進入贛南采茶歌舞劇院工作,在老師和同事的幫助下不久便成了劇院的“臺柱子”。
在一部贛南采茶歌舞劇《永遠的歌謠》中,楊俊遇到了挑戰,他飾演劇中人物李龍槐。“丑行很少有唱主角的作品,這一次李龍槐不僅要唱主角,還要唱得好、唱得響亮,讓大家看到采茶戲的精彩。”楊俊回憶說。
有了靈感,楊俊重新回到排練室。伴隨著熟悉的旋律“睄妹子”響起,他仿佛看到“李龍槐”站在眼前。
“劇中的李龍槐是一名蘇區干部,具有草根色彩,甚至還有些小缺點,而這些小缺點讓角色更加真實、接地氣,這與采茶戲的氣質相似。”把握住角色的特性,楊俊巧妙地運用贛南采茶戲“正丑”的表演特色,將“逗、幽、猾、靈、正”融入角色。
“山歌年年唱,燈籠夜夜亮,一代傳一代,一幫接一幫”。2016年,作為贛南藝術創作研究所所長的楊俊帶領骨干走遍贛州各地,走訪30多個院團以及50多位老一輩采茶戲藝人,挖掘收集整理出贛南采茶戲傳統劇目文本52個、贛南采茶戲唱腔曲牌23首、傳統音樂曲牌400余首,并進行編撰出版、錄音錄像保存。
2019年,楊俊用所獲人才獎金設立“贛南采茶戲演員培養基金”,以“一練、二帶、三推、四換班”的做法,使得不少青年俊才脫穎而出。
據了解,贛南藝術創作研究所啟動了贛南采茶戲振興工程、創設了采茶戲藝術培訓班,每年定期舉辦的贛南采茶精品小戲成品研修班,已培訓近千名贛南采茶戲專業青年演員。
今年4月,楊俊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他說:“我愿意做一顆扎根紅土地的茶種子,在傳承中守好采茶戲的根,在創新中開好時代的花。讓這一縷茶香伴著新時代的春風飄向更廣闊的天地。”

吳園梅在檢修主庫檢查車下電源的懸吊螺桿是否緊固。本報全媒體記者陳化先攝
鐵道線上綻芳華
——記全國勞動模范吳園梅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化先實習生陳蘭蘭
在縱橫交錯的鐵路線上,一趟趟列車呼嘯而過,承載著旅客夢想,也見證著鐵路人的辛勤付出。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南昌車輛段職工吳園梅,扎根車輛檢修一線,用精湛技術與堅韌品格書寫奮斗篇章。今年4月,她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1998年,吳園梅從學校畢業后進入南昌車輛段。彼時,鐵路車輛多為普速車,車輛維修領域男職工居多,女職工寥寥。被分配到空調車間擔任電機鉗工的吳園梅,毫無退縮之意。在一次維修中,她的手指被故障溫水箱電流擊中,吳園梅并未心生畏懼,反而以此為契機,刻苦鉆研業務。此后,她廢寢忘食學習電路圖,在悶熱狹小的車廂里反復演練操作。歷經十年磨礪,吳園梅從“電氣小白”成長為“全能高手”。
2008年,吳園梅在南昌車輛段技能競賽中斬獲車輛電工項目女子組第一名,這一成績的獲得堅定了她在技術道路上奮進的決心。2013年,在江西省第九屆“振興杯”技能競賽中,她與男選手同臺競技,在空調控制柜故障排查、情境模擬故障應急處理等五個單項比賽中均拔得頭籌,榮獲全能第一名。
2014年,吳園梅擔任電氣組工長,剛上任就面臨設備廠家維修人員全部撤出的困境,普速車電氣設備維修重擔壓身。那時,車下電源故障頻發,殘車多達20余輛。她毫不退縮,帶領團隊主動出擊,通過自學微型電子元件和PLC電路控制,攻克車下電源模塊維修難關。
鐵路事業飛速發展,高鐵動車組成為主力軍。2022年6月,為做好高鐵動車組高價值配件攻關維護,吳園梅再次帶領團隊攻堅,其中價值16.9萬元的模擬信息顯示屏維修難度大,他們反復推敲,半年內實現該配件攻關修復的突破。截至目前,團隊累計修復高鐵動車組各類語音系統信息顯示屏37個。
多年來,吳園梅帶領團隊持續創新。搭建“普速車網絡綜合試驗臺”,解決了網絡配件上車試驗工序繁瑣問題。至今,團隊完成創新成果20余項,累計節支創效3000余萬元。
作為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吳園梅深知團隊的力量。她依據車間人員情況開展培訓,組織授課4000余課時,制作課件視頻、編寫教材,在車廂內手把手教學。在她的悉心培養下,徒弟孫龍權成長為南昌車輛段最年輕技師。如今,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后培育出“全國技術能手”1人、“全路技術能手”10人、“江西省技術能手”3人等諸多優秀人才。
吳園梅,這朵鐵道線上的匠心之“梅”,以堅韌、執著與擔當,展現了新時代鐵路人的精神風貌,在平凡崗位上耕耘,如梅花般散發著淡淡芬芳。

趙璽向高校師生宣講反詐知識。省公安廳供圖
反詐一線護民安
——記全國先進工作者趙璽
朱宸廷
在25年的職業生涯里,趙璽的腳步從未停歇。他在一樁樁案件中勇戰傳統與新型犯罪,以執著捍衛正義,用擔當筑牢平安防線。作為省公安廳刑事警察總隊信息作戰處行動偵查大隊大隊長,今年4月,趙璽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以堅守與奉獻,詮釋著人民警察的錚錚誓言。
“就算嫌疑人逃到天涯海角,我們也要抓到他!”這是趙璽常掛在嘴邊的話。2009年,他與同事李國鋼為追捕一名盜竊嫌疑人,連續駕車追蹤兩天三夜,行程跨越江西、湖南、廣東三省,最終將嫌疑人緝拿歸案。在刑偵崗位上,他參與偵破數十起重大案件,參與“命案攻堅”“打擊盜搶騙”等專項行動,以永不言棄的精神守護社會安寧。
2016年,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高發,趙璽積極投身反詐戰場。面對全新的領域,他和同事們從零開始,構建江西省三級反詐中心網絡,推動建立警銀、警企協作機制,有效解決了以往偵辦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的多個難題,筑起立體化反詐“防火墻”。
針對詐騙犯罪手段迭代更新的情況,趙璽主動學習通信、金融等領域相關知識,與檢察機關、金融部門等聯合開展課題研究,創新提出“手機卡二次鑒權”“涉詐電話漫游地線索和銀行卡自主篩查”等打擊策略,相關經驗獲全國推廣。省人民檢察院二級檢察官助理郭睿說:“趙璽既‘鉆’又‘專’,為反詐治理提供了有效方案。”
2022年9月底,我省發生多起利用修圖技術實施敲詐勒索的案件,趙璽受命帶隊開展偵查。面對僅有的一個電話號碼,他帶領團隊從蛛絲馬跡入手,連續15天輾轉湖南長沙、婁底等地,最終抓獲4名犯罪嫌疑人,一舉打掉這個為禍22省的犯罪團伙。
從警25年,趙璽始終以“在打擊犯罪的路上永不止步”為信條。他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獲評“全國公安機關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人才”“全國刑事情報研判專家”。面對榮譽,他說:“案件不破心里不踏實,守護群眾安全,是我的責任。”
同事周曉感慨:“他一直在反詐一線,用心用情守護百姓‘錢袋子’。”群眾則稱他為“反詐先鋒”。趙璽用忠誠扛起守護平安的使命,用行動詮釋刑警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