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不變,2元吃席“吃”出了啥

4月24日,臨近中午,進賢縣張公鎮九房村孔家村民小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飄出陣陣飯菜香,明廚亮灶間,升騰起暖暖的煙火氣。
“開飯了!”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吆喝,紅燒排骨、西葫蘆炒雞蛋、小炒青菜和銀耳蓮子羹被端上桌,50多位老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其樂融融。
和不少農村一樣,當地大多數年輕人在外務工,村里有不少“留守老人”。
今年2月,九房村黨總支書記章國根提議,打造“幸福食堂”,實現抱團養老,解決老人做飯難、吃飯難等問題,村里上百位回鄉過年的年輕人積極響應,有的出資金,有的捐米油,有的買炊具,有的送豬肉。
2月21日,匯聚著愛心的孔家村民小組“幸福食堂”正式開業,50多位60歲以上的老人,有了一日兩餐的免費助餐服務,其中,30多位身體條件較好的老人,自愿組隊,輪流負責做飯。
77歲的村民孔木保是這里的常客。“食堂的飯菜花樣多、味道好,和老伙計們湊在一起,擇擇菜、聊聊天,吃啥都香,干啥都有勁,再也不孤單了。”孔木保說。
看著“幸福食堂”紅紅火火,章國根并不意外,他說,村民們都把村莊視為一個緊密相連的大家庭,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尊老愛幼。
文明風尚蔚然成風,讓孔家村民小組在附近十里八鄉頗為有名。更令人稱道的是,這里還有一個延續了40年的好傳統——2元吃席。
寬闊的瀝青路平坦整潔,兩側的小洋樓錯落有致,房前屋后綠樹掩映,村口水塘碧波蕩漾,一棵百年樟樹枝繁葉茂,見證這里的歲月變遷。
“30年前,我在這棵老樟樹下舉辦了婚禮,老支書孔慶波代表大家給了我一個大紅包,里面一共是400多元禮金。”村民孔志平對當年結婚的場景記憶猶新。
時間回到當下。同樣是在老樟樹下,孔志平兒子結婚,也收到了一封400多元的大紅包。
“錢雖然不多,但情義一點不輕,鄉親們歡聚一堂,圖個熱熱鬧鬧的喜慶氛圍。”孔志平說。
孔家村民小組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家伙生活水平提高了,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但2元吃席的風俗始終未變。
2元吃席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今年80歲的村民孔金水回憶,從上世紀80年代起,紅喜事隨禮從雞蛋、手帕等物品變為現金。
“前一家辦喜事你隨5元,輪到我家你怎么才隨3元?”
“我家辦喜事人家送了10元,可我還不起這么多啊!”
…………
那時,孔家村民小組因禮金不統一引發村民矛盾是常有的事,因人情往來造成壓力過大也不鮮見。
村里氛圍不和諧,每逢辦紅喜事,村干部都“如臨大敵”。“人心不團結,直接影響其他工作的推進。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老支書孔慶波回憶。
“統一隨禮標準,減輕大家負擔。”1985年,經過村干部多次協商,2元吃席規矩正式定了下來,列入村規民約。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又產生了新的問題。
“酒席成本增加了,禮金再不漲一點,主家太吃虧。”
“都是自家人,酒席不要大操大辦,一點家常菜,一瓶自己釀的米酒就可以了。”
…………
經過多次商討,2元吃席的標準堅持了下來,喜事也變得更簡單純粹,更富有人情味。
在孔家村民小組,誰家有喜,鄉親們都會主動來搭把手,幫個忙。
“去年臘月,我的婚禮就是鄉親們幫忙張羅起來的,青菜是樟秀阿婆菜園里的,蘿卜是孔二叔家的,大家一大早過來,幫我招呼媳婦娘家人,后廚也都是嬸嬸、嫂子們在忙活。”村民孔陽感慨地說,“這些溫暖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2元吃席的集體智慧在潛移默化中,弘揚著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塑造出向上向善的品格。孔家村民小組,不僅找回了鄉土社會中最珍貴的守望相助,大家還擰成一股繩,奔向更美好的新生活。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鋼構廠落戶張公鎮,大家老鄉帶老鄉,學起了電焊手藝,當上了產業工人,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去年春節后,同村的孔小濤主動招我和媳婦進他開辦的公司,我做電焊工,每個月能賺1萬多元,我媳婦做小工,月工資也有6000多元,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村民孔珍祥笑著說,“明年我也到村里帶個徒弟過來,一起吃‘技能飯’。”
“在孔家村民小組,大家基本都從事電焊行業,其中20多名村民還自主創業辦了鋼結構加工廠。和孔小濤一樣,大家富起來后,都爭著把鄉親們帶到身邊學技術,并提供就業崗位。”章國根的語氣里滿是自豪,“小組103戶村民戶均年收入15萬元左右,與10年前相比,翻了三倍以上。家家戶戶都買了新車,七成以上的人家蓋起了漂亮舒適的三層小洋樓。”
【記者手記】
九房村孔家村民小組40年堅持“2元吃席”的好傳統,是記者在開展文化導師下鄉工作時,發現的鮮活事例。
從為解決村民矛盾,減輕人情負擔,定下2元吃席的村規;到歷經時代變化,收入年年攀升,不改禮金標準;再到喜事一起忙,技術一起學,食堂開起來。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孔家村民小組不斷豐富移風易俗的內涵,繪就鄉風文明新畫卷,其生動實踐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鄉村振興,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挑戰的課題。破題,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放眼贛鄱大地,隨著移風易俗深入開展,文明新風如春風化雨,推動越來越多鄉村煥發新氣象,群眾面貌煥然一新。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以文化之力讓鄉村治理優起來,鄉村產業強起來,是文化導師下沉幫扶的重要意義。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遇見更多這樣的好風俗、好傳統、好故事,同時,把“2元吃席”的好經驗帶到更多地方。
江西日報全媒體首席記者宋思嘉